辽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实战之模拟题
- 时间:
- 2022-03-02 16:26:45
- 作者:
- 曾老师
- 阅读:
- 来源:
- 辽宁教师资格网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其中不包括( )。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意志领域 D.动作技能领域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题干中提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不包括哪一个选项,而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没有意志领域。故此题选C。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文化传承功能 B.文化创造功能 C.文化更新功能 D.文化传播功能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题干所述强调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故此题选D。
3.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 )。
A.知觉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答案】C。解析: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因此选C。
4.某班的班干部在看到班上的同学违反纪律时,会将情况报告给老师,这体现出的高级情感是( )。
A.道德感 B.权威感 C.归属感 D.理智感
4.【答案】A。解析: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抽象材料忘得慢 D.动作技能忘得快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艾宾浩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故选A。
6.“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所针对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应激
6.【答案】A。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心境具有弥散性——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题干描述正是体现了心境的弥散性。
7.记忆较长材料时,中间部分记忆最差,这主要受到( )干扰。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单一抑制和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和前摄抑制 D.双重抑制
7.【答案】A。解析: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共同干扰,所以学习者在中间部分的学习效果差,选A。
8.“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8.【答案】D。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进行感知,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这里窥一斑而知全豹应该是整体性的体现。
9.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表征学习 D.命题学习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伯尔把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就是学习句子中由若干概念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题干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内角和等几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意义,属于命题学习,故选D。
10.在尝试学习中,学习者在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学习定律中的( )。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近因律
10.【答案】B。解析:桑代克提出的联结说强调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同时他阐述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本题涉及的是效果律。所以此题选B。
二、简答题
1.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5)对人格的依从性。
三、材料分析题
一天,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才过了五六分钟,几个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就来找老师背诵,并得到了老师表扬。这时,小伟也要求背诵,几个同学听了哈哈大笑。因为小伟有智力缺陷,思维缓慢,说话不流畅,普通孩子用几秒钟说的一句话,他却需要一两分钟才能讲清楚。黄老师望着小伟涨红的脸,微笑着说:“好的,小伟,你来背,不着急,慢慢来。”小伟用他特有的发音,一字一句地背诵起来。5分钟过去了,小伟一字不差地背完了,黄老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小伟,你真棒!”教室里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伟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黄老师的做法。
(2)教师应如何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
(1)黄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就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材料中,当小伟提出背诵课文时,黄老师尊重小伟的要求,认为小伟虽然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但是仍具有学习的潜力。这体现了黄老师把小伟作为发展的人的教育观念。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材料中,黄老师把小伟看成是独特的人,针对小伟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鼓励他“不着急,慢慢来”。在小伟成功背诵后黄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体现了黄老师尊重小伟的独特性,同时也帮助其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其做出选择。材料中,黄老师能够有耐心地等着小伟独立完成背诵,而没有加以提示和干预,这尊重了小伟的独立性,体现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的作用。
(2)随班就读是指让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进入普通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对象,主要是指视力、听力、语言、智力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作为教师,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等对待特殊儿童,促进其补偿性发展。对特殊儿童不应忽视、歧视或搞差别对待,应让他们与普通学生享有同样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也能使特殊儿童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从而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关心、爱护特殊儿童,营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并号召普通学生帮助特殊儿童,在班集体中营造互帮互助的友爱氛围,增强特殊儿童的集体归属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对特殊儿童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特殊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在普通学生的统一教学外,教师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困难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第四,做好德育工作,培养特殊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精神。教师应培养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让他们保持积极的情绪,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五,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对特殊儿童的评价应当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评价的标准也不应完全与普通学生相同,教师应看到他们的发展潜力,不断鼓励他们,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以上就是关于辽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知识与能力实战之模拟题的全部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得更多关于辽宁教师资格证相关资讯,如教师资格笔试试题、报考指南、成绩查询、面试时间以及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辽宁教师资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