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教师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 时间:
- 2021-12-18 11:19:45
- 作者:
- 曾老师
- 阅读:
- 来源:
- 辽宁教师资格网
论文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彻底摒弃只要求学生“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论文关键词:参与,探究,体验,交流
一、动心——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我们常埋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不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吗?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做他十分感兴趣的事时,才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那么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首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学生在面临挑战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有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1、(教师出示课件)有10个小朋友站成一行,做抢球的游戏,比谁先抢到球。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生)这样比赛不公平。(师)那么认为怎样比才公平?(生)站成圆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圆形,然后问:为什么要站成圆形?(生)站成圆形可以使每个人和球的距离相等。······2、揭示课题。这样的情境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角度,发现只要每人到球(圆心)的距离相等就行,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地参与到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来。
二、动脑——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而获取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教学也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而是一味地去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会不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只有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利地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许多教师在课上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有一天,三个猴儿缠着猴妈妈要烧饼吃。于是猴妈妈买来了三个大小相同的烧饼。把其中的一个平均分成两份,把这其中的一份给了大儿子。这时二儿子说:“我要两块”,于是猴妈妈把另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把这其中的两份给了二儿子。三儿子耐不住了,说:“我要三块,不,我要四块”。于是猴妈妈将最后一个饼平均分成八块,拿出四块给了三儿子。三儿子高兴极了,可大儿子不高兴了,大叫着说:“妈妈,你偏心,给弟弟的多些,我最少”。听完故事后,老师及时抛出问题,猴妈妈偏心了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不仅达到了让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目的,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们不能排除有的学生在听、看事故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对猴妈妈和猴儿的好奇和喜爱所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而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教师的良苦用心可能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并非从“生活情境”出发,无疑是值的深思的。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讨论1)你能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吗?”目的是激活经验,并由学生呈现各种生活中情景,以凸现“平均分割'这一情景特征。(讨论2)你能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拿“一半”的物品吗?目的是呈现学生对单位“1”的朴素认识。(讨论3)比“一半”小是“一小半',比“一小半”还小昵?再小昵?目的是体验特殊情况下的局限,激起认知愿望。然后让学生读书讨论,将经验的概念转化为科学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课堂上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活情境却非常丰富。因为学生在表达“半个”这一经验认识时,都是以各自浮现的生活情境为支撑的。这样,生活情境的干扰因素也就自觉地被排除在外。当然,生活经验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一些实验操作或某些图片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去激活,作为教师,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点,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之中。这是使“数学生活化”有助于数学学习的根本所在。也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效地探索。
三、动手——亲身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实施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通过积极地思考和大胆地猜测,而没有动手去亲身体验探索知识的整个过程,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于是没有依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操作和实践中探究和领悟知识。如在教学《画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第一层次;认识圆的特征之前)(师)你会画圆吗?(生)可以用硬币等圆形物品画圆、也可用圆规画圆。(师)请你们每人用圆规画一个圆。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正确和不标准的圆,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①画圆的步骤。②画圆时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画圆,再了解生活中的画圆。(第二层次:认识圆的特征之后)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1)展示学生画的圆,分析部分学生出错的原因。(2)讨论所画圆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如此设计,比单纯地直接由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的体验深刻得多。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学生才会体验到画圆不那么容易,才有了画一个漂亮圆之后获得的感功感,才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第二层次通过展示,交流画圆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巩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熟练画圆的技能,而且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这样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和操作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四、动口——相互交流
引导说理是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即使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今天,教学中由老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著名教育学家韩凤珍说得好,“难教的学生,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较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由于他们的思考并不严密,往往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会出现错误。我们教师要善于倾听,找出其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像前面所述的《画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用语言将自己亲自动手、新身体验而探究出来的知识表达出来,他们一定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才能通过数学交流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领略数学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课堂真正“动”起来,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翔,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生动、精彩,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辽宁教师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的全部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得更多关于辽宁教师资格证相关资讯,如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辽宁教师优质论文、报考指南、面试时间以及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辽宁教师资格网